新春走基层 脚踏大地讲述感人故事
用心走基层,用笔写奋斗,用情记精彩。今年春节前后,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奔走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从地震灾区到边防哨所,从田间地头到生产一线,从街头巷尾到沿海边疆……记者们脚踏大地、步履铿锵,用心讲述感人事迹,用笔记录“凡人微光”,用生动鲜活的作品描绘伟大的新时代,充分体现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生动展示广大人民群众欢乐祥和过大年的喜人景象,营造了团结奋进、温暖和谐的浓厚氛围。
源头有活水,基层天地宽。这个春天,记者们感受团聚的欢欣、坚守的执着、奋斗的风采,只有扎根在基层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肥沃土壤中,报道才能吸引人、鼓舞人。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活动落下帷幕之际,本版刊登部分记者的采访心得与感悟,了解“新春走基层”背后更多的故事。
春节是归乡回家的期盼、是欢喜的团圆,但是戍守在祖国边境一线的移民管理警察依旧坚守在岗位,维护国门边境安全稳定。
在这片辽阔的西北边疆土地上,冰封的雪山、险峻的峡谷、荒凉的戈壁,都是他们日常巡逻的“战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梭在风雪之中,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祖国的边界,用生命诠释着忠诚与担当。
龙年春节的脚步已渐行渐远,但此前采访新疆阿克苏边境管理支队破城子边境检查站托木尔峰边境警务站戍边民警的情景仍盘桓在我的脑海。
1月23日上午10时,记者随阿克苏地委宣传部组织的“新春走基层”采访团从阿克苏市出发,前往距离210公里外的托木尔峰边境警务站。1个小时后,汽车驶出高速进入山路,车窗外高山耸立、冰河瑟瑟、道路崎岖,我们的车一会儿驶上山巅,一会儿又穿行在峡谷,下午16时,经过整整6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托木尔峰边境警务站。
刚下车,山谷里刺骨的寒风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的疼,我赶紧戴上了帽子,用围巾护住了脸部。“敬礼!”托木尔峰边境警务站的民警贾建太和韩建刚以及护边员们列队欢迎,他们的脸被冻得通红,眉毛、睫毛上都挂了霜。
“我们这儿也叫六号执勤点,这里距离哈萨克斯坦47公里,距离吉尔吉斯斯坦37公里,边境线公里。”贾建太介绍。
民警贾建太和韩建刚由破城子边境检查站派驻在托木尔峰警务站,带领护边员一起守护这片边境区域的安全稳定。他们虽然都是“90后”,但是常年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
“这里没有城市喧嚣、没有车水马龙,虽然艰苦,但日复一日的坚守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贾建太说。
他们为何能如此坚定地面对恶劣的环境,为何能如此无畏地投身于戍边事业?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责任,他们深知自己的使命高于一切。
在这片山河辽阔、锦绣壮美的国土上,一代代移民管理警察肩负重任岿不动,踏遍山河与边关,默默守护着边境平安,守护着星河万里。在这次走基层中,我深切感受到,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才有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和万家团圆。
本报记者曾庆华(右)在采访玉环市玉城街道外来流动党员服务站党总支书记、站长张俊。(金晓君 摄)
2024年春节前后,我行走在浙江省的土地上,带着对中国式现代化共富发展示范的好奇与探索,试图解读这片富饶之地背后的故事,充分体现浙江各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1月26日,走进杭州市临平区乔司街道葛家车村,在这里,我与村民们共同观看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我们的村晚”。在村晚的舞台上,村民展示了他们自己编排的节目,从舞蹈、歌曲到小品,每个节目都用最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新时代,葛家车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玉环市,这个浙江省沿海海岛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者。
玉环市繁荣发展的背后是政府与市民共同的努力与智慧,不仅源于本地人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外来人口在玉环创业就业的贡献。他们的融入为玉环注入了新的活力,共同书写着这座城市的繁荣篇章。
而我在玉环市外来人口服务中心,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关怀:服务中心内设施齐全,提供了从生活咨询到就业指导等一系列服务,为外来人口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2月2日下午,我走进桐庐县宣春江镇七里泷村,在七里泷村邵家文化礼堂,正在开展一场“文化添彩迎新春 欢声笑语谱新篇”“圾”分迎五福、暖心传万家活动。在这里,我看到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热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浙江这片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乡村的淳朴和热情,也看到了乡村的蓬勃发展。让我更加坚定了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信念,也让我在未来的工作中,积极投身于服务县域乡村的实践,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地方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我绝大多数都是围绕城乡基层劳动人民的“忙碌”来采访的。
在河南省鲁山县,从一个个密集的年货节会上,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我感受到了大家的忙碌,节会要政府有关部门去组织协调,也要相关工作人员去维持秩序,这样才可以保障群众安心过春节。
那些劳累了一年的人们,那些返乡过年的游子,那些趁春节走亲访友的群众,逛着当地年货大集,感受着新春快乐的同时享受着购买年货的方便;那些小摊小贩也在数日的忙碌中增加了不少收入,这些简单的快乐就是新年收获!
我还走访了几个乡镇,采访了几个企业,有从事特色农产品的农民,有乡镇干部,有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员工,他们都在为多出“年货”产品快乐地忙碌着。
一场雪后,记者来到国网河南电力公司开封市祥符供电公司,他们积极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确保春节前后开封市祥符区电网平稳有序……正是众多像他们一样的电力人的未雨绸缪,紧张、忙碌、有序的工作,我们才可以度过一个温暖、多彩的新春佳节。
在商水县盈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蔬菜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映入眼帘,菜农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棚里穿梭,管理、采摘和运输,一派忙碌景象;在刘营村草莓种植基地,与草莓打了多年交道的种植能手刘树立和记者说,春节前后是草莓上市的黄金时段,他和妻子、儿女春节假期都是在草莓大棚里度过的。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落下了帷幕,通过实地采访,我感触颇深,大家在春节期间,很多人到处寻找的“年味”,不正是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忙碌”吗?人民的“忙碌”就是最好最浓的“年味”。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媒体聚焦的热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贴近群众、深入实际,才能更好地反映民生,传递真情。今年的“新春走基层”采访,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火热生活,体验着乡亲们的欢乐与喜悦。
挑拣、装箱、发货……临近年关,在甘肃省两当县西坡镇西坡村的合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来来往往穿梭在几个车间忙碌不已。这里每天有2万余枚绿壳蛋,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全网,并经顺丰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目前,我们网络订单络绎不绝。现在合作社每天能销售绿壳蛋2万余枚,货物至少装满2辆快递车,今年预计年产值可达600万元以上。”合作社负责人赵炳乐给我分享着他的喜悦。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赵炳乐有着成熟的生态放养绿壳蛋鸡养殖技术和电商销售经验,现在搭上电商网络快车,从家门口就能把大山深处的农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今年春节,我全程记录了成县镡河乡石榴村鑫园合作社的分红现场,群众依次排队,激动地领取了合作社的分红和奖金,边笑边数着“红包收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的收成不错,谁能和我比一下。”石榴村村民何随兴数着手里的几沓百元大钞,开心地显摆着。
曾经,这个村随着在外务工求学的年轻人不断增多,村子里大多数留守老人身体不好,好多土地无力耕种。为解决这一问题,镡河乡引进了成县鑫园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村里的土地,建成200多个大棚,种植了羊肚菌、桔梗等经济作物,让石榴村的群众不但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还学到了新的种植技术!
石榴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杰说,今年鑫园合作社为133名合作社社员和村集体分红了198万元,充分调动起了群众加入合作社积极性,村集体经济通过分红逐渐壮大。“这种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益的好事情我们是全力支持的。”看到这喜悦的场景,不由让我想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社火表演是新春佳节热闹喜庆氛围的特有符号。大年初四,静宁城乡大地热闹的社火现场,无不彰显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年走基层,每每有新意。的确,在2024年的“新春走基层”中,我更加明确了新闻工作者的坐标,那就是讴歌赞美这个伟大时代的变迁,既要勇立潮头,也要走进群众心中去。
作为一名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让我再次有机会深入乡镇,近距离感受农村的发展变化,切实感受美丽乡村的新变化、新气象。
1月25日至26日,我走进江苏省沭阳县贤官镇的工业园区,园区里满载产品的大货车来回穿梭,企业车间里机械轰鸣、工人忙碌,一派如火如荼的生产景象。贤官镇的企业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为当地经济稳步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贤官镇党委书记王博所说:“贤官镇工业经济取得的成绩,得益于‘链主’企业发挥的引领支撑作用,带动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一起发展,在贤官当地就能完成采购和销售,形成一个小循环,实现产业链‘隔墙配套’。”
在贤官镇,我看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一起努力的成果。他们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2月14日,大年初五,在灌南县新安镇刘园村新型社区,新铺的沥青道路十分宽阔,粉墙黛瓦的楼房整齐划一,路灯、公厕等功能设施,健身活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告别了老旧房,村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刘园村党支部书记孙立新说:“我们村按照新中式风格设计,根据百姓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户型和面积,能够完全满足老年住户、单人住户、低收入农户等群体住房需求。春节期间,大家都先后搬到新房里了。”
今年走基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看到了乡村的巨变,感受到了农民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了解到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也见证了工人们的坚韧与拼搏。这些真实而生动的画面,让我对基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我还收获了许多感动。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他们的坚持、努力和奋斗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通过努力将这些真实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作为一名记者,我将持续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
湖北爱仕达公司行政部经理刘汉军正在向本报记者余惠玲(左一)介绍自主研发产品高级铁锅(余易林 摄)
今年春节期间,我先后走访了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荆门市、黄梅县,来到生产一线和村组,了解各地县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民生保障、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复苏以及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在孝感市孝南区首衡城首届新春年货节现场,一排一排整齐的摊位旁,一串串大红灯笼下,人头攒动,赶集的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水果蔬菜、糖果饼干与海鲜水产等农副产品;来自孝感本地的麻糖米酒、黄毛粘米和应城的三结豆皮等地方特色产品也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在连续8年被评为“湖北省科学技术创新优秀县市”安陆市,我走访了当地的“专精特新”企业,看到了不一样的行业的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感受到了安陆企业旺盛的生命力。
在荆门市火车站,虽然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寒风凛冽,但荆门市各县(市、区)的工作人员不畏严寒在一直忙碌着,安排转运大巴将返乡人员安全送到家门口,打通了返乡“最后一公里”,全力保障返乡者安全到家,温暖了老乡的心。
在黄梅县问梅景区,我观看了特色民俗民风表演,感受到了满城的浓浓“烟火气”,见证了黄梅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
春节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节日。作为记者,我用镜头和笔聚焦县域经济、民生、民俗习俗,聚焦普通人的生活,让这个节日增加了无限的温暖,变得更有意义。
其实,对记者来说,几乎每一天都在走基层,每一次采访都在一线。正是因为每一次的脚踏实地,让我对县域报道有了更深的理解:“脚下有泥土”才是一名合格记者最好的注脚,要始终保持“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工作状态,让每一篇报道都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争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做一名实实在在的县域经济发展观察者、报道者,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合格新闻工作者。